重视科技、依靠科技,是攀枝花文化的高度自觉

发布时间:2015-08-18 来源: 阅读次数:

重视科技、依靠科技,是攀枝花文化的高度自觉

 

重视科技、依靠科技的思想观念,贯穿攀枝花建设全过程,表现了攀枝花文化的高度自觉。攀枝花文化研究,必须高度重视攀枝花开发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问题,这是攀枝花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1、在攀枝花建钢铁厂,是以深入调查、勘探、规划、设计为基础的科学抉择

在攀枝花建市前的十年间,全国有超一万人次的科技工作者,对攀枝花进行调查、勘探、规划、设计。1954年4月全国第一次地质普查工作会议召开,攀枝花地质矿产勘探被列入国家普查范围。1955年8月,地质部组织攀枝花矿区大规模综合勘探,1800多勘探人员和2000多服务民工(1955年任银江乡党委书记胡光太回忆共计是5000多人)汇集攀枝花。1956年2月西南地质局汇集3000多人对纳拉箐煤田进行全面勘探。1957年12月攀枝花矿区综合普查结束,探明储量约10亿吨。1958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冶金部部长王鹤寿呈送《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提出建设二五后期建设酒泉、攀枝花、韶关等钢铁厂,毛泽东欣然同意。同年4月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抵达西昌,进行西钢选址规划,7月提交《利用攀枝花铁矿建设大型钢铁厂的规划》。1964年6月由国务院有关部委、西南局和川、滇、黔三省360多名专家组成攀枝花调查组,全面负责攀枝花开发的调查规划组织工作,下设冶金、煤炭、电力、林业、交通、布局、综合等12个专业组,为厂址选择提供依据。

1964年9月起,冶金勘察公司武汉分公司、昆明分公司、四川、云南卫生防疫部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等单位进入攀枝花进行建设钢铁厂的场地、地质、水文、水质、气象、地震情况的勘察和分析,并形成科学报告。

1965年2月冶金部给重庆、长沙、鞍山设计院下达《攀枝花联合企业设计任务书》,明确了任务和原则。同时,建工部西南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第二设计院、东北和西南电力设计院、上海机电产品设计院也陆续进入,进行相关项目的设计和生产。

2、攀枝花生产和建设以科学分析、试验为先导

1958年4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商请苏联提供技术帮助,同时组织全国科研单位,进行攀枝花铁矿工业利用研究攻关。决定由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科研单位分别进行矿物构成分析、矿物分选研究高炉冶炼试验。同年12月,冶金部决定在西昌建立小型高炉,进行钒钛分离的试验。1959年5月苏联对运抵的316箱16.5吨攀枝花矿样提交试验报告,结论是不能冶炼的呆矿。1960年1月西昌高炉点火,攀枝花铁矿冶炼试验开始,中科院、冶金部、重庆大学等单位参与攻关。1964年11月鞍钢炼铁厂厂长周传典到抽调冶金部组织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周传典组织了14个科研生产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108人的攻关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性和生产性试验。1965年在河北承德的试验李富春亲临视察。试验表明普通高炉冶炼高钛性钒钛磁铁矿的可能性。1966年15月在西昌进行大型试验,验证承德试验成果,钢铁厂建设的技术基础基本奠定。1967年4-6月在首钢进行生产性试验,证明承德、西昌试验的技术措施是成功的。周传典的小组在3年多的攻关试验中,先后进行了1200多炉次试验,取得3万多个数据。1965年还同时开始了提钒炼钢试验和钢材轧制试验。

3、攀枝花的发展跨越以科技攻关、技术突破为重要支撑

1978年以前攀钢的生产没有实现设计目标,除开文革干扰破坏因素,关键是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没有突破性解决,事故频繁,耗损严重,生产被动。1970年7月到1977年底,攀钢通过设备攻关,解决重大设备缺陷1577项,1978年到1985年解决设备和技术问题1863项。

攀枝花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实现一系列技术的突破;攀枝花农业依靠科技异军突起,尤其是早市蔬菜和特色水果形成品牌;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截止到2005年 ,攀枝花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9项,省部级389项,申请专利673项,取得授权专利458项。到2015年3月全市累计申请专利8897件,累计取得专利授权566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8件(2014年,我国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9件)。

科技立市、科技兴市是攀枝花的发展战略,也是攀枝花的成功实践。攀枝花开发的前十年,正是 文革动乱,知识被践踏、专家被打倒,但攀枝花坚持尊重知识、依靠科技,这是攀枝花文化的高度自觉。攀枝花文化建设,要宣传科技对攀枝花开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讲好攀枝花的科技故事,让科技的光芒点亮智慧,照耀未来(作者:罗毅,攀枝花人)

 

 

 

欢迎第位访客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251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