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三线建设历史功绩和 “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4-02-04 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阅读次数:

唐成斌

(攀枝花市委党校、三线建设干部学院)

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时至今日,仍带给我们巨大启示。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面临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在我国的南面,美国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战火烧到了我国南大门;在北面,中苏交恶气氛紧张,苏联在边境上陈兵百万;在西面,敌对势力支持西藏少数人搞民族分裂活动,多次在边境上进行武装进攻;在东面,美国支持国民党加紧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和破坏,在日本和南朝鲜建立战略基地。中国处于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双面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严峻的形势让中国人喘不过气来。

在吸取苏联二战和其他国家教训经验的基础上,从1964年计划和决策开始到1980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部署,在我国中西部包括川、贵、云、陕、甘、宁、青等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和部分在内的我国内陆腹地,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的三线战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轰轰烈烈而又秘密地展开。这场建设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了2050余亿元资金,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左右,安排建设项目1100多个,高峰时期投入人力400多万。

二、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

(一)极大地发展了我国国防工业。三线建设是我国国防工业的一次大飞跃,建立起了包括电子、兵器、船舶、航空、航天、核能在内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一大批国防生产基础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相继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武器装备生产主要依靠一、二线的状况,生产能力占全国的一半多,极大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布局。并且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技术装备,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改变了世界大国的核平衡局势。三线地区成为了我国的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发挥了长久的作用。

(二)优化了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现代工业十分薄弱,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广大内地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布局上仍然存在着东重西轻的严重不合理局面。三线建设的上马,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至1978年,内地工业企业达到约19万个,沿海地区约为15万个;内地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793亿元,沿海为1401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和固定资产内地均超过了沿海。由此可见,三线建设对促进内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改变我国不合理的工业生产力布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实现了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有专家形象地比喻,三线建设是我国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矿产资源的开发、工厂的建立,诸如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曾经人烟稀少的荒山僻野,变成了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对周边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至1980年,西部地区全民工业企业的数量、职工人数、固定资产、产值分别是1964年的2.14、3.47、5.0、4.6倍,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同时,三线建设使工业文明进入了落后的西部地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大量迁入,使西部地区具有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先进的科技装备,机场、铁路、公路的开通,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的建立,使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保障等显著提高,这也为后来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评价,三线建设带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四)开展了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伟大探索。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抛弃了苏联模式的主导,独立自主探索发展,尽管经历了诸如“文化大革命”严重的曲折,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种探索是开创性的。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和完整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三线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留下了宝贵的“三线精神”。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参加三线建设的广大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以及民工队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争时间、抢速度的决心,在文革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谱写出无数动人的爱国主义篇章,孕育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永远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

三、“三线精神”的时代光辉

2018年10月,中宣部明确“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体现了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精诚合作的团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包含着为国家、为党、为社会主义建设勇于付出乃至牺牲的家国情怀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线建设的决策、组织、发动和推进,无一不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党是三线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组织在三线建设全部过程中发挥了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号召等巨大作用,共产党员发挥出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党的领导是“三线精神”的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政治保证。今天,在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

   (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

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行的艰辛探索,尽管不是一帆风顺,甚至也犯过错误走过弯路,但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坚持走与自己历史条件和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方能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必须坚持勇于斗争。

    三线建设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奋斗史、斗争史,在当时艰难的生存和生产条件下,广大三线建设者战天斗地,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在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考验中做到行稳致远。

    (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必须坚持担当作为。

    当年,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数百万“三线人”挺身而出,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心,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成大义,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崇山峻岭、大漠荒野中,凭着人背肩扛,干成了顶天立地的事业,为年轻的共和国挺起了脊梁,用忠诚甚至生命践行了为国家为民族的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迫切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担 起“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责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勇于作为,善作善成,不断展现新作为。

    (五)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必须保持紧密团结。

    三线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各行各业行动一致进行的大协作,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种协作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认识的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三线人“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是中央部委与地方间、地方与地方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力配合,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回首新中国奋斗征程,每当遇到风险挑战,我们总是能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就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就能不断取得前进道路上的辉煌成就。

(六)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必须保持开拓创新。

三线建设是在西方强权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扼杀的条件下开展的,是在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是自力更生的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既体现在科学科技上的不断突破,如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象牙微雕钢城设计”等等。也体现在体制机制上的敢为人先,如攀枝花建设时期的特区制度、项目计划单列、计划综合平衡、对口承包援建制度等等。正是依靠创新,克服了超出当时我国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许许多多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唯如此,方能闯过前进道路上无数的激流险滩。

    (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必须保持优良作风。

    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职工同出工、同劳动、同住油毛毡棚“干打垒”房、同吃冷馒头干腌菜,不讲待遇,不计回报,不图名利,用无私的奉献树立了清正、廉洁、务实的形象,凝结起了党心民心,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员和党员干部作风的好坏体现党风的好坏,党的作风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带动全社会形成和保持良好风气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守和弘扬“三线精神”,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以优良的作风和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支持和拥护。

 

欢迎第位访客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251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