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中纪律建设的几个方面及当前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4-02-05 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阅读次数:

陈东林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的前夕,在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入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宣传主题的新形势下,攀枝花纪检委、文物局等单位开展了《心向阳光.干净担当三线建设中的纪律建设》征文活动,这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事。同时,也是三线建设史中研究得很不够的课题,值得我们下功夫去回顾和解读 。

2016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他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

我认为,三线建设中的纪律建设,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决服从中央和国家战略决策的政治纪律

三线建设,是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一个带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经济战略。起初,在经过三年经济困难的物质短缺时期以后,中央领导人都一致认为 1966年开始的三五”“计划要抓好”“吃穿用,也就是加强农业和基础工业、轻工业。为此制定了以抓吃穿用为重点的三五计划初步方案。但是,随着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升级,毛泽东看到1964年4月总参谋部作战部写出的报告,提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方面,存在重大隐患。他开始警觉国际形势的严峻,考虑我国没有战略后方的严重问题。在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抓三线建设,说攀枝花、酒泉的钢铁基地建不起来,睡不着觉。这就和各部门的抓农业和轻工业计划,发生了分歧。经过会议讨论大家认识到了三线建设的重要性,新的三五计划修改草案提出抓吃穿用和备战并重的安排。但是,8月,美国制造了北部湾事件 ,对越南北方大规模轰炸,战火燃烧到了中越边境。这时候,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了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三五计划重点由抓吃穿用向抓战备、抓三线建设完全转变的重大决策。决定大幅度减少农业和轻工业投资,压缩东部地区建设投资,加大三线地区投资,实施东部地区重要企业设施向西部搬迁的措施。在讨论中,也有一些地区部门试图延缓一下。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严肃地指出,现在搞不搞三线建设,就像1927年大革命时期上不上山打游击一样,是路线问题。周恩来又将毛泽东的抓三线建设和抓吃穿用指示结合起来,形成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于是,各个部门闻风而动,迅速执行中央新的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短短的1964、1965年两年中,西部建起了一大批企业、铁路、矿山等基础设施,三五计划取得了超过预想的进度。1966年4月,国家计委汇报说,原定到1970年完成的三五计划到1969年可以提前完成 。

2002年我在北京宽沟向一些当年三线建设省、区老领导汇报三线建设决策内幕研究时老领导感慨地说,当年并不清楚国际形势的严峻程度,也不十分了解中央曾经有过的各种设想。但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旦制定发布,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三线建设初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快、这样大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坚决服从中央和国家战略决策的政治纪律。对比今天美国决策层为要不要建美墨边界墙而争斗不休,闹到政府部门一度关门,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效率高的突出优越性

、个人、部门、地区服从国家大局的组织纪律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三线建设是一个从投资到企业设施、人员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的浩大战略活动。三线建设先后有几百万人次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西部地区的荒山僻野包括牵动的家庭人口估计有几千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和企业举家移民。能够做到迅速搬迁、投入生产,靠的就是个人服从国家、部门、地区服从国家大局的组织纪律

手头有一份档案:1964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转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关于1964年搬厂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今、明两年迁建109个工厂到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宁夏、青海、湖南等地,做到迅速行动,搬而不乱 。这时,离1964年要求第一批29个企业搬迁完毕的年底,只有两个月了。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大的规模,在世界工业史上,是不可能的。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呢?根据研究,要搬迁的企业立即进行了政治动员,许多人当天报名,第二天获得批准,第三天就打起背包出发,甚至来不及告别亲友。曾经担任西南三线副总指挥的钱敏老部长回忆说,要搬迁的企业和车间,将机床部件一一编号造册,包括地脚螺丝,然后分别装箱。运输过程中,许多地方连公路都没有,就人拉肩扛,翻山越岭。运到新厂址,再一一对号入座装配好,很快投产 。

当时有一句话好人好马上三线,千军万马大搬迁 。这样的场景,又让人想起了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 一个口号: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廉洁纪律

三线精神,是十六个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于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可歌可泣事迹,其他征文中一定会有大量回忆反映,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需要指出的,牺牲奉献精神,是一种纪律要求,在当时准军事化的艰苦条件下,没有人能追求享乐,更没有人能腐败,因为不具备这种滋生土壤。然而,三线精神,又是一种远远高于纪律要求的精神追求,是建立在自觉执行的信念之上的。这不仅表现在1960年代突出政治、不计个人名利的社会环境下,更表现在1980年代人们可以公开追求待遇的三线企业调整搬迁时期。

1980年代以后,国家重点开发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区,少数三线企业亏损严重,职工生活发生困难。另外因为军工任务不足,许多科技人员感到无用武之地,再加上实行人才流动,于是三线技术人才许多流向东部沿海。造成这些困难,本来不应由三线企业自己负责。但是坚守三线的企业和三线人,没有抱怨,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起来,第二次创业。经过调整改造后,多数企业通过军转民,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解决了住房、交通、子女入学等问题,生活条件和文化氛围有很大改善,具有了人才吸引力,一些原来外出到沿海城市打工的技术人员纷纷凤还巢”,大学毕业生也乐于来工作。这说明,强调纪律建设,要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持久和发展。共产党人不是靠清规戒律压抑的苦行僧,目标是让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提倡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操。

四、严守党和国家秘密、甘当无名英雄的工作纪律

三线企业,是为战备服务的。当时统计有68%是军工和为国防配套的企业。因此,保密工作是当时强调的一个特点。许多三线企业被404、5057等数字代替,或者起名红光农具厂等等。三线人离开自己生活待遇比较优厚的城市,牺牲个人利益来到穷乡僻野,是一种艰苦创业的美德;但是几十年埋名隐姓,敢当无名英雄,则是更高的纪律要求。重庆涪陵有一个816地下核工程,汇聚了几万工程兵官兵和核技术高级人才。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对家人都施行严格保密纪律。有一对兄弟,各自领受单位的派遣,来到三线。互相都不知道谁在哪里,直到有一天在镇上相遇,才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著名作曲家孟可在三岁时,三叔孟杰就参军来到了工程兵54师,在施工中牺牲。由于工程保密,一直不知葬于何处。直到816工程解密后,才打听到三叔安葬在了816烈士陵园。这种几十年为国保密的纪律要求,是三线人牺牲奉献情操的特殊体现。正是有这样的严明纪律,三线建设这样涵盖十几个省、历时几十年的重大战略行动,才能够鲜为人知地成为神秘的中国故事。美国中央情报局六十年代末期,曾经写出一份分析报告判断有几十万红卫兵在西南聚集,目的不明,可能是要参加越南战争。虽然是笑谈,寓意颇深。

以上四个方面,当然不能全部包括三线建设中的纪律建设特点。核心思想,是政治纪律。那么,在今天,我们学习 弘扬三线精神中的纪律建设精神,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党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纪律松懈,甚至涣散、 败坏的现象。2015年10月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讲话中列举了一些政治纪律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摇摆,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三令五申的要求,阳奉阴违甚至搞非组织活动,公开发表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言论;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的、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报告、不抵制、不斗争,更谈不上查处。他要求:我们不能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同党中央唱反调、搞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强化纪律;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常回顾我们革命和建设中的纪律建设历史, 树立楷模和榜样。三线人,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钢铁雄师。

三线建设中的纪律建设,就是我们面前活生生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一个警钟时刻督促我们拂去尘埃、比对行动、 警醒思想。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作者简介 

陈东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心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等。

 

欢迎第位访客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25113号-1